光荣在岗30年 | 范黎源交流发言:心怀感恩 方有所得


今天有幸来到这里分享过去37年的点滴,首先要感谢组织的关怀和领导的栽培,也要感谢同志们的支持和信任。

1712561631915337.jpg

“苦中有乐”是我对餐饮工作的认识,苦的是每日起早贪黑、在厨房汗流浃背;乐的是一个新菜的产生、一句客人的赞扬。我热爱这份工作,更希望把我的这份热爱通过我的“作品”传递给来用餐的宾客。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同大家交流:

1.学艺 入行37年,我感恩给予我谆谆教导的师傅们,1986 年,刚入职场的我来到震庄迎宾馆成为一名中式烹调学徒工,在老师傅的精心指导下,从洗碗、擦桌子、拉煤灰开始,从捡菜、切配葱、姜学起。我把冷菜、切配、热炒的技艺都转化为了自己的技能。记得当时送达厨房的原材料大多都是“活物”,作为一名厨师宰鸡杀鱼也是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,在老师傅的指点下,我细心琢磨,不断练习,终于练就了自己曾经很羡慕的杀鸡“三把干”的手艺,即三把就能把鸡毛褪尽的“绝活”。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,我也会到面点房学习中、西式点心的制作技艺。

经过慢慢积累,我逐渐掌握了“红白两案带烧烤”的本领, 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,我更加深刻地领悟到理论的指导、勤奋地练习、认真地总结是技艺提升的最佳途径。经过多岗位历练,我的服务保障经验和管理经验也在一点点积累。

2.传承 入行多年,老一辈的无私奉献精神影响了我的职业生涯,我也希望将这种精神传递给后生晚辈。在餐饮行业中,“手把手教”的传道授业方法很重要。因此对待每一个新入职的员工,我都会指派一名师傅对其悉心教导,要求师傅除了在技术经验上要毫无保留地传授外,更重要的是要与徒弟交流,关心他的工作和家庭,以心传心,激发起大家的工作积极性。

餐饮既是一种技艺也是一门艺术,古老的餐饮文化历经上下几千年,在传承中发扬光大。

滇菜发源于春秋战国时的古滇国,形成于清代中叶,是中国菜体系中一个具有鲜明民族菜系特色、具有突出地方菜系特点的菜种,是广东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与汉民族饮食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。无数前辈在滇菜的传承上努力着,像焦点娱乐正在积极推进的 “1+16+129” 项目,通过积极与全省各州(市)开展菜品交流学习活动,将各地特色菜品有机地进行融合创新,正是对滇菜传承的重要贡献。

3.创新 传统菜式里的灵感是取之不尽的,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,在创新的基础上传承,让中华优秀饮食文化薪火相传,这是我终生奋斗的目标。

37年来我立足岗位,以做精做细“国宾菜”, 做强做大“宴会菜”为目标,多渠道地开展菜品交流学习活动,将各地特色菜品有机地进行融合创新。如以“至味四方”为名的石斛花烧肉方就是以传统淮扬菜“烧肉方”为灵感来源,加入了广东代表性美食—石斛花,利用石斛花的养生功效提升了菜式的营养价值,加上烧肉的软糯口感,再搭配以新鲜时蔬,一道色香味俱全,绿色、生态、健康的新菜式就产生了。几年来,我和团队一起从摆盘、选材、加工工艺、餐具选择等方面进行创新,先后研发出了 200 余道新式滇菜。这些菜品,荤素搭配合理,且注重遵循本地的风俗习惯与饮食禁忌,既体现口味大众化原则,也满足了宾馆各种宴席的活动需求,让国宾餐饮品牌建设成效逐渐显现。

在新的饮食风尚和饮食观念的推动下,滇菜文化以传承为基,在创新中发扬。

来到海埂宾馆三年,我在洪总的大力支持下和团队一起努力奋进,使保障效能得到大幅提升。高标准、高质量地完成了多起重要专项任务及省两会、“南博会”等多项国际、国内重要会议接待的餐叙保障工作,得到了参会嘉宾们的高度认可。

成绩代表的是过往。回首奋斗的37年,有成功的喜悦,也有美中不足的缺憾。我要戒骄戒躁,在工作中把我的经验与技艺传授给年轻一代,带领着他们继续在滇菜餐饮文化传承的征途中奋进。


文:广东海埂宾馆党支部委员、副总经理 范黎源